被“热搜”误解的供销社 深藏“功与名”久矣
文中的供销社迅速引起了大众的注意,许多人说供销社“重出江湖”了。但其实,供销社从未离开过江湖,只是它更愿意深藏“功与名”,它还是去年销售6万多亿的庞然大物。
10月31日,《湖北日报》此前发布的一则“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的报道,经过多天发酵后登上微博热搜。11月1日,供销社板块大涨超8%,新野纺织、中再资环、辉隆股份、新力金融、浙农股份、天鹅股份、中农立华、中农联合、天禾股份等供销社系统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纷纷涨停。
淡出公众视线的供销社,几乎一夜之间再次回到了聚光灯下。
“供销社一直都在,不明白为啥上热搜了。”也有一部分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这样质疑。“我们也很诧异,一直都在啊。”谈及近期供销社“翻红”的话题,某供销社系统内部工作人员也有些茫然,他表示:“供销社改革已进行多年,总社考试录用公务员也是每年的例行工作。”
曾经,供销社统购统销,火遍大江南北,之后沉寂淡出公众视野。如今,供销社深化改革,翻红资本市场,不再低调引发社会热议。这一次,连内部的工作人员也感觉到,供销社又要火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拥有着玲琅满目货品的供销商店是老一辈人的回忆。三尺柜台,称白糖的台秤、打酱油的漏斗,穿高领毛衣的售货员……买东西的人总是拿着粮票、肉票、布票等排长队等待。
供销社在我国的历史可以溯源到1922年7月成立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历经多年变革后,形成了目前分布在各地的供销社。
最开始的供销社是大多数人印象里的挂着绿色牌子、侧重农村商贸流通的小卖部,后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建设新农村网络工程,打造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体系,再后来又增加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市场经济的当下,供销社基层社除了发挥最开始的保障农村地区物资供应、稳定物价的作用外,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包含物资流通、技术服务、农田托管等功能的综合中心。
你知道中国拥有最多零售店的机构是谁吗?
现在,全国供销社系统现有3.1万家,拥有网点近40万个,其重心倾斜在广大农村地区,主要是保障边缘化地区和偏远山区,支持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里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便,而供销社就负责这些地方的基本商品的供给,保障基层的民生。
“虽然从名称上还是供销社,但已经完全不是过去的概念了。”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武长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的供销社,商品多了,形式和渠道也多了,更加注重合作和惠民。”随着新经济形式的发展,供销社现在的门店也讲究线上和线下结合,价格在由市场经济决定的同时,也本着事业单位的责任,尤其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会更加便宜。供销社就像一个“压舱石”和“稳定器”,在国家的大局中找定位,一方面是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是保证所有物资百分百通达每个村。
近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招聘通告。通报称,该社为国家正部级单位,员工列入公务员编制。
据湖北日报报道,10月11日从省供销合作总社获悉,湖北省实施“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基层社社员达到45.2万人,其中,农民社员人数5年增长5倍多,由2016年5.15万人增至2021年33.3万人。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争取2025年全省基层社社员达到150万。
供销社系统颇为庞大,从全国到地方有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级供销合作社、地市级供销合作社、县级供销合作社等。由于粮食购销权、化肥、农药、种子等特许领域的销售给到了供销社,供销社的营业额也有了保障。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党组副书记梁惠玲透露,2021年,供销社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全国零售总额7%。相形之下,阿里巴巴2021财年商品交易额为8.119万亿元。而6.26万亿元,相当于近3个中石油(2.6万亿元)、11个腾讯(5601亿元)……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未来的供销社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有专家指出,供销社的未来更会像一个“综合服务中心”。
作为中国曾经唯一网络遍布农村的零售机构,如今的供销社,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一个个小商店、物资供应点。通过“实体店+网上服务”立体模式,打造了农资销售(化肥农药等)、农副产品购销(流通)、消费品零售(连锁超市)、再生资源四大业务板块。
农产品销售是系统内成为增速最快、体量最大的业务板块。2020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产品类销售额超过2.2万亿元,位居四大业务销售首位。
消费品类是供销系统仅次于农产品的第二大板块业务,涉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产销对接会、电商推广、超市直销等多种模式,消费品类销量稳步增长。2020年消费品类零售额达18234.5亿元,占当年销售额的29%,同比增长14.8%。
农资销售是传统主业。2020年,当年度系统内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8667.1亿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大农资流通渠道。
再生资源类是供销系统变革最大的板块之一。在循环经济理念引领下,供销体系完成了“废品回收商”向“环境服务商”的转型。2020年,全系统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网点3.7万个,再生资源类销售额达2900多亿元,比2012年增加1100多亿元。
11月17日,深交所深夜对供销社概念股“ST大集”(供销大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出关注函,要求确认公司是否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同时结合日常经营情况,说明公司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数据显示,进入11月以来,“ST大集”随着近期供销社概念的火热一路飙升,12个交易日10次涨停,月内三次触及异常波动。截至18日午盘,公司股价已经来到1.59元/股,相比于11月1日开盘时的0.86元/股,股价近乎翻倍。
据“ST大集”2022年三季度报告显示,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2亿元,同比下降21.6%,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实现归母净利润2.66亿元,上年同期为-3.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对于供销社的突然“蹿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供销社的重回大众视线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振兴发展所需。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则认为,供销社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条可选路径。
河南省某供销社监事会主任杨新宇表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目标是明确的:到2025年,全系统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万亿元,农产品销售额达到3.2万亿元,重点打造200个供销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
《道德经》里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那些真正有巨大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供销社”就是这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