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国际妇女节时,我们应该谈些什么?
今天(2022年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庆祝的节日。这一天,妇女们作出的成就得到肯定,无论她们的国籍、民族、语言、文化、经济状况和政治立场如何。
作为现代人类的一员,当我们在今天谈起妇女节时,我们应该谈些什么?
我想从我的姥姥、妈妈谈起……
我的姥姥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妇女。她个子很矮,长相普通,皮肤也黝黑粗糙。但我小的时候却觉得她好看,大概与我在她膝下长大,常常感受到她的宠爱和无微不至的关心有关。
姥姥年轻时生活的年代,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那时候的妇女就已经能顶半边天。从人民公社时代开始,铁姑娘,半边天,中国的妇女地位迅速提升。
姥姥没读过书,也不认字,更不会写字,甚至连钟表指针都不会看,蒸馒头时全凭对时间的经验感。她一生不停歇的为自己的六个子女操劳,不仅拉扯他们长大,还要照看子女的孩子,培养他们成为不给社会添麻烦的普通人。
姥姥的一生,自立自强;作为她的后代,我为她骄傲。
我的母亲,在她的青年时期,恰恰是那个火热又迷茫的年代。在时代的裹挟中,她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们一样,上山下乡、修水库、跳忠字舞,还当过团委书记、妇女骨干,最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作为教师,她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和学生们在一起永远不会累。她满足于听学生、家长由衷尊敬地称她一声“刘先生”。
如果说遗憾,母亲这半辈子最耿耿于怀的应该是她的婚姻。结婚时还没有完全的互相了解,生完孩子之后才发现原来三观不合。家庭琐事还好,但原则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调和的。家在更多时候不是港湾,而成了滋生怨气和互相指责的战场。但是她惧怕离婚,有多少次冒出的离婚念头都被生生压下去,害怕被戳脊梁骨,害怕一个人照顾不好孩子。
从我的姥姥到我的母亲,不同时代的妇女有不同的际遇,时代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是,我的母亲和姥姥都非常独立自强,没有“等、靠、要”。她们靠自己的双手和能力,去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通过踏踏实实地劳动,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她们如千千万万的妇女一样,平凡、普通,却值得敬佩!
联合国公布的2022国际妇女节主题是:性别平等共创可持续未来(Gender Equality Today for a Sustainable Tomorrow),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环境与灾害风险的背景下,一起庆祝全世界妇女与女童为建设更可持续的未来所做的贡献,并呼吁各界认可妇女与女童在适应、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的领导作用,促进女性更加平等地参与和领导采取有效的气候行动,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与性别平等。
时至今日,“性别平等”仍然在反复重提。当我们再次在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拎起关于男女平等和女性意识觉醒的话题时,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加诸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依然根深蒂固。如果是真正的平等,那么平等话题的讨论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讨论本身也就承认了这种社会刻板印象的存在。
事实上,当今很多工作场景中,我们依然会看到女性在主流的权力男性圈层中为了赢得尊重和认可,是如何的竭尽全力?绝大多数女性在职业生涯中,都会或多或少因为性别在工作中遭受种种困扰,尤其是当身处约定俗成的男权社会,周围的男同事只注意女性的外貌而仅非工作能力时,该怎么办?漠然接受还是奋起证明?香奈儿前CEO莫林·希凯说:“人们尊重你的外表或女性气质是一回事,但如果将这些东西作为评判女性的唯一标准,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的建议是,要获得世俗意义的某种成功,女性朋友要比大多数男性更努力,又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吸引力太过张扬,既保持开放友好的态度,接受男性的关注,又不能在工作中有片刻的松懈。
记得我大学时有一门必修课,叫“女性性别学”。几十个女生和为数不多的男生一起来探讨性别赋予个体的意义,以及男性和女性在各自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关乎性别的公平与不公平待遇。等到写研究生论文时,我依旧不自觉地把目光聚焦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女性用户行为研究。
深受姥姥和母亲的影响,我一直知道女性要独立且自强,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绝大多数时候你觉得这个社会的运转和某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是自然而然的,你甚至根本感受不到不公的存在,但当你仔细去搜索身边点点滴滴时,你会发现这些东西依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温吞且强大。
所幸,社会愈来愈开放,人们的观念也在升级在颠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摆脱性别的束缚,在各自的领域纵横驰骋,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社会以及媒体舆论不吝赞美。
对于当今社会的女性而言,在其职业生涯中,摆脱花瓶标签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和历练,让自己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强大,这样男性投来的目光中就不仅仅只把你当做女性,而是和他们势均力敌的个体。
在我的周围,绝大多数的女性能力出众,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并在各种领域取得大大小小的成就,她们没有禁锢自身的性别观念,众生平等且自由是她们的人生态度,她们把自己活成一朵花儿,洋溢在她们脸上的笑容让人着迷,而这份着迷并不是仅仅因为美丽。
真正尊重女性的男人,会平等地看待女性。这样的男性,他们会赞美女性的外表、气质和智慧,包容女性的优点和不足,将女性视为一个完整、平等的个体,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自由彰显出的智力、性格、判断力和品位!
老戏骨陈道明在写给一位女演员新书的序言里说道:“韶华易逝,刹那芳华,皮相给的充其量是数年的光鲜,但除此以外,你更需要的是你在一生中都能源源不断给你带来优雅和安宁的力量。”于女性而言,美很重要,这不仅源于外表,更来源于气质。
美是上天赐予的礼物,美当然也是女性的武器。所有女性都应该把握好性别带来的一切优势与劣势,用自信而智慧的姿态,活出精彩。
新中国成立甚至到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普遍提倡自由恋爱、男女平权。女性经济独立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独立,其中表现之一是敢于对婚姻说不。
《2021中国婚姻报告》显示:全国各个省份的离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例如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离婚率分别为4.5‰、4.5‰、3.6‰。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会影响离婚率,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弱、人口流出严重的地区,离婚率相对较高。而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动摇感情基础,也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进入转型和调整期,择偶观和婚姻家庭既往的模式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看似天经地义的家庭和婚姻形式也受到了挑战,一线城市的精英女性成为剩女的比比皆是。
越来越多女性或男性选择或者被迫选择不婚甚至婚后不生育。选择不婚或许是因为一方面有经济独立的底气,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家政策以及整个社保养老体系的构建越来越完善的底气。但夫妻选择婚后不生育,育儿成本和教育成本过高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今独立女性对于婚姻真的没有渴望了吗?
在刚刚过去的冬奥会上,出生于美国的中国运动员谷爱凌取得了两金一银的骄人战绩,国内媒体盛赞她是滑雪天才少女,各种一线知名品牌的广告代言接踵而来。
当然还有许多喜欢猎奇蹭热点的自媒体把目光聚焦在谷爱凌母亲的教育方式和婚姻状态上,他们鼓噪说:看看,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一样能自己过得好还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所以现代社会中女性真的可以不需要婚姻了。甚至还有更尖锐的声音祭出几年前就讨论过的观点:现代的婚姻制度正在崩溃。
当谈到现代婚姻时,我们也有必要来回顾一下关于婚姻制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远远高于男性,他们拥有选择一个或多个伴侣的权利,并且诞下的孩子跟随母姓。而放眼全世界,婚姻和家庭组成形态也是多种多样。
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在古希腊的雅典城,当一位男子抢了朋友的妻子作妻子时,他的朋友却会满心欢喜地把妻子送给对方。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时候,整个古希腊需要大量补充因为战争而减少的人口,所以任何能够促进人口增长的婚姻形态和家庭组成,都会被人接受甚至推崇。
在古代的斯巴达,如果一个男人的哥哥去世了,他又坚决不愿娶他的嫂子,就会被全家族的人唾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不和嫂子结婚,那么家族的财产就会流失。因纽特人可以交换妻子,摩梭族可以走婚……看到了吧,从这个角度来讲,财产和人口才是婚姻的核心组成,形态次之。
一夫一妻的婚姻作为两性相吸、繁衍后代的合法形式,并不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那么如今在大多数的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一夫一妻这种看似约定俗成的婚姻制度是从哪里来的呢?据说,基督教新教中的路德宗教派,它的教义认为,婚姻是神圣不可侵犯而且排他的,爱情至上,所有的信众都应为爱成婚。婚姻必须向爱情表明忠贞。时至今日,现代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充其量才一百多年而已。
我主持的《新象财经》是一个新媒体内容品牌,我们的宗旨是“记录新时代的新变化”。在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做了这样一个特别策划:现代独立女性还需要婚姻吗?还渴望婚姻吗?
我们邀请了几位不同行业的精英女性共同探讨这个话题。她们各不相同:有的已婚有子,有的未婚单身;有正在恋爱的,也有离婚两次的;还有彼此认识不到两个月,就瞒着双方父母闪婚的。
作为对话的主持人,面对不同婚姻状态的嘉宾,我是有“阴谋”的,当然是希望挑起话题的火药味,擎起女性独立、婚姻无用的大旗。
于是我先让她们站队、表明观点,女性是否需要婚姻?但是我的“阴谋”在第一轮就失败了——即使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精英女性选择不婚,嘉宾们在理智的思考、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婚姻不是不需要,而是因为没有遇到自己合适的,不能将就而已。
爱情很短,婚姻很长。18个月激情的恋爱脑过去之后,我们要靠什么去维持和经营漫长的婚姻呢?著名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孔茨说过:婚姻的本质是协作,是男女之间的分工协作。远古时期到古代社会,由于男女之间生理特征和力量的差异,一般而言男性更多承担在野外狩猎或者耕田等重体力劳动,女性则从事一些比较轻量的劳动,比如采集浆果、浆洗衣服、喂猪养牛、照看孩子,较为固定的男性和女性分工决定了婚姻的基础较为稳固,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也贯穿了多个世纪。
到了现代社会,在许多国家男女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女性不仅可以家庭中料理家务,照顾老幼,还可在职场叱咤风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女性经济地位的确立、独立意识的觉醒使得固有的协作分工产生变化。
现代大都市,我们的身边,也越来越多的看到男性在家中看孩子做饭成为“家庭煮夫”的情况,他们不会觉得羞耻,反倒心平气和地接受。而在2022年即将召开的两会上,人大代表蒋胜男也将呼吁,育儿是夫妻双方的责任,社会需要给育龄男女足够的时间,包括育龄男性需要有足够的家庭时间来承担家务和共同育儿,同时建议将男性的带薪陪产假增加到30-42天。
在本次38女神节特别对话中,时趣互动媒介中心VP芳芳坦言:“我的工作能力和收入完全有可能保障家庭的开支和子女的养育和教育,但是由于我工作忙碌可能无暇顾及家事,处理家事也不够用心细致。我需要的是另一半帮我分担家庭的琐事种种。让我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男女平权的婚姻中协作分工的颠覆和变化已经引起社会和政府足够的重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指日可待,而这些也早已是精英女性和男性愿意接受和秉持的准则。
在今天这样的妇女节日里,除了发问女性是否需要婚姻,同样也可以向男人们提出问题:男性还需要婚姻吗?
还要为大家举个例子。依然是本次冬奥会,美国的女子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中,有一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天才花滑少女刘美贤。刘美贤的父亲同样也是一位单身,养育着五个孩子的父亲,而这五个孩子全是通过试管婴儿孕育。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婚姻形态,社会形态,家庭形态,甚至是生育方式早已越来越丰富和多元,社会的接受程度,容忍度也越来越高。
费孝通认为:婚姻的核心要素是社会继替,是合法化的人口繁衍;同时也是财产分配和社会协作分工的方式。婚姻也是男女双方对彼此以及对组合漫长的投资过程!
当然还需要提示一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往根本了说,爱情可以自由,婚姻可以自由,婚姻的定义也会越来越宽泛。但人口不可以没有,也不可能不繁衍。只要协作和继替存在,婚姻就会存在,即使婚姻的形式会不断的演化,因此,无论你目前属于什么样的婚姻家庭状态,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才是一段婚姻能够长久经营下去的动力。
身处中国一线城市,当我们在讨论有关两性平等、有关婚姻的话题时,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或地区,女性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任何权利来探讨这些问题。
近在眼前——江苏省丰县铁链女小花梅的悲惨遭遇就足够让我们深思。作恶者虽已得到应有的惩罚和报应,作伥者虽已被摘掉乌纱帽,但是受尽折磨的小花梅失去的是她的健康、青春和尊严,甚至是她的一生。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1年发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指出:全球范围内,经历2020年疫情之后,从宏观数据看,性别平等在各个方面都不容乐观。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带来全球家暴激增(主要为男性施暴女性);疫情使得女性的无偿照料和家务劳动工作增多……
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但盛世如斯,仍存在着穷困、女性最看不到希望的地方。我们在国际劳动妇女节的今天,以内容节目的形式,来畅谈、来记录、来用行动践行妇女解放和女性觉醒,并不是故作姿态。
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只是相信,行胜于言。在这个全世界人民都祝福女性的日子,我们以微薄的力量,来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新变化。祝愿全天下的姐姐妹妹们:无羁无绊,人生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