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观察|Z世代与国粹京剧之间,距离有多远?
在大多数Z世代年轻人的脑子里,国粹京剧只是抽象的一个概念,它是春晚上才会出现的高雅国粹,是中华传统文化极具代表性的符号——除此之外,国粹京剧离年轻人喧闹时髦的生活似乎很远。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年轻人与国粹京剧最后的流行时期失之交臂,所以具备消费能力之后也很难在自身的驱动下刻意去戏院买票,现场观看一出国粹京剧表演。机缘巧合下,新象财经编辑部Z世代组合的三个小伙伴来到北京长安大戏院,第一次迈进了国粹京剧这个陌生领域的大门。
不论是在外界还是Z世代这个群体自己看来,相比慢节奏、颇具古风古韵的国粹京剧,我们更偏爱炫酷、时尚、能够直击情绪的演唱会、音乐节。因此在演出开始之前,我们还在开玩笑,“今晚最低的flag是不要睡着。”“坚持看完就算胜利”——但令三个人都没想到的是,板鼓一敲,胡琴一响,在感受到来自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之后,“太好看了!”是散场之后我们说过最多的话。
舞台上的国粹京剧,才是真正的国粹京剧
长安大戏院原址位于北京西单,1996年迁至东长安街北侧,是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剧场。在这个曾经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戏曲大家纷纷登台演出的地方,最近正在展演众多流派经典剧目,以此纪念徽班进京二百三十周年。
《芦花荡》、《李七长亭》、《黄一刀》是当晚的演出剧目,听现场的老戏迷说,这三出戏平时不经常演,很少见。来看国粹京剧演出的观众大部分都是老人,中年人也有些,剩下的就是在场内零星坐着的年轻人和带着孩子过来的年轻父母。
在70后、80后的印象中,提起国粹京剧,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哥哥张国荣在电影《霸王别姬》里塑造的不疯魔不成活的国粹京剧名旦程蝶衣,或者是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共同拥有的那份回忆。
而我们这些被贴上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标签的95后、00后,似乎自出生以来,感知世界的渠道都是大大小小、四四方方的屏幕。国粹京剧这个积淀了数百年的国粹,在电视上是看到就会换台的晚会专属节目,在手机上则变成了时长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看完手指一滑即过的片段,如果对它从不感兴趣,那它甚至几乎不会出现在用算法为你打造一层层信息茧房的平台推荐之中。
“草笠芒鞋渔夫装,豹头环眼气轩昂;胯下乌骓千里马,丈八蛇矛世无双。”戏台上刚刚上场的张飞腰间插着令旗,潜行于“芦花”之间,念起定场诗。台上的灯光让人恍惚,这一瞬间,那些平时存在于电视、手机、平板电脑小屏幕中的角儿,在我眼前变得鲜活。精致的扮相、极具韵味的唱腔、动作还有那与演员们配合的极好的乐器伴奏,对看台上的我来说,都是一击即中。
前几年火出圈的国粹京剧演员王珮瑜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喜欢国粹京剧,另一种不知道自己喜欢国粹京剧。”当时只觉得这句话也太夸张,现在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完全赞同,但突然觉得,至少有一部分人不喜欢国粹京剧的原因,是缺少了一条与它近距离接触的通道,毕竟舞台上的国粹京剧,才算得上真正的国粹京剧。
百年国粹京剧的传承,是原地不动还是要大胆融合?
与舞台带给我的强刺激相比,剧场里并不高的上座率不免让人有些落寞。其实这几年国粹京剧自身也有在尝试破圈。去年B站跨年晚会,国粹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以一支现代舞,串联昆曲、秦腔、评剧、川剧、河北梆子、国粹京剧这六大传统剧种,直播人气一度在这个节目冲向2.5亿的峰值。这个整台晚会上看似与Z世代年轻人距离最远的节目《惊·鸿》,却成了播出后口碑最好的作品。
在第一次现场观看传统国粹京剧表演之后,我在想,将国粹京剧带出圈的,无论是裘继戎还是前些年火遍全网的王珮瑜,他们都是在尝试为这个积淀百年,有着“非遗”等无数标签的国粹京剧融入时尚的元素,吸引更多人了解、喜欢。但在泾渭分明、规矩严厉的国粹京剧圈内,他们也在承受着“叛逆”的非议。从电影《霸王别姬》的台词“你霸王不迈七步就是不对”可见一斑。
当晚看戏时,发生了一件略显不愉快的事。按规定,长安大戏院剧场内禁止一切形式的拍摄,但有几名戏迷还是带着“长枪短炮”进入剧场拍照,期间剧场工作人员几次劝阻,与一名戏迷起了小冲突。后来我发现了疑似这位戏迷发布的微博,他认为国粹京剧现在的情况并不乐观,应该通过传播让更多人知道国粹京剧现场表演的魅力,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拍摄。几天后再到长安大戏院看戏,剧场内并无工作人员管制拍摄行为,不知是否与这一事件有所关联。
当然,我们能够理解主办方对现场演出保密性的考虑,但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百年国粹京剧的传承,是原地不动,还是要大胆融合?值得每一个希望国粹京剧活下来,活得更好的人深思。
台上台下与戏曲有关片段的神奇相遇
国粹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以及豫剧被称为中国五大剧种。清朝时期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著名徽班活跃在北国粹京剧坛,为后来国粹京剧的演变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徽班的艺人主要都是来自安徽安庆地区——说来也巧,刚好是我的家乡。安徽安庆一直以来将黄梅戏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大学时候曾经去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当过讲解员,“同光十三绝”、“戏曲大家杨小楼”等等,这些至今还能在脑海中浮现的词汇,终于在看过一场国粹京剧之后,变得具象并生动起来。
母校安庆师范大学也一直设有黄梅戏学院,开设黄梅戏表演专业,2016年新生开学,一个消息在学校的各个群里传开了:“黄梅戏学院今年来了一对00后的双胞胎!”让我们这群从小没吃过什么苦的小孩子惊讶的是,黄梅戏演员居然是从10岁出头的年纪就开始训练,军训期间仍旧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参加早功训练,“压腿”、“踢腿”、“掸腰”、“鹞子翻身”、“打飞脚”,这些戏剧表演的基本功,都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中成就的。
长安大戏院,当晚的最后一出戏是《黄一刀》,主人公姚刚发配,路过黄土岗,恶霸黄一刀借开肉铺欺压百姓。姚刚不平,与马清、杜明大闹肉铺,除去黄一刀兄弟,将恶虎庄改名。这是一场以净角为主的武戏,最后“大闹肉铺”的桥段,正反派齐聚舞台,各种耍枪、翻跟斗,令人眼花缭乱。那一瞬间,满脑子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以及当年路过学校操场看到的,那些正在练早功的00后们。戏台上与戏台下,这些片段竟然在脑海中神奇的相遇了。
B站国粹京剧视频的弹幕上有人说,“这是我与国粹京剧爱情开始的地方。”我想,戏院也可以成为Z世代年轻人与国粹京剧爱情开始的地方,国粹离我们并不遥远。
以后有机会,我会再次买上一张票,坐在看台上,细细品味在传承与融合创新之间浮浮沉沉的国粹京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