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你家院里的柿子,凭什么成为喜茶、盒马都在用的顶流?
寒风乍起的深秋,柿子成了这个季节的宠儿。
连日来,柿子就像是长在了微博热搜一样,#柿子究竟有什么魅力##柿子和秋天有多配##街头刮起柿子风#……更有越来越多的柿子产品出现在各种“洋气”的地方。
喜茶上市首款以柿子为主打的茶饮“喜柿多多”,被消费者们评为“喜茶好喝前三名”,喜茶还在抖音专门设置直播间,特别介绍这款新品。
除了不少现制茶饮品牌推出柿子饮品,咖啡馆里的柿子拿铁、柿子甜品也多了起来,如此高频的“出镜率”让人沉浸在整个秋天温暖而甜蜜的味道里。
那么,继小众水果黄皮、油柑、芭乐之后,街头巷尾常见的柿子,凭啥一跃成为新晋网红?
柿子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水果,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古人曾记载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老舍写他理想的居所时说,院子里一定要有几株果树,于是他就在小院就种了柿子树,还给院子取名“丹柿小院”。
因“柿”谐音“事”,古人便将诸多种喜庆吉祥的内涵融入其中,如“事事如意”、“事事安顺”、“事事平安”等。
在老北京和旧时江南的习俗中,农历正月初一,用柏树枝、柿子(或柿饼)与金桔一起放入一个盘子中,组合成吉祥品置于堂前茶几上,借其谐音,谓之“百事大吉”。
到了现在,谐音梗被新茶饮拿捏得更是明明白白。
据《2022中国饮品行业产品报告》中统计显示,2021年,有近三成的产品使用了谐音梗做营销,2022年在全年50个饮品品牌中上新的1753款产品,其中使用谐音梗传播产品的共有286款,占比约16%。
谐音梗的常客们草莓、芋泥、桃子、杏......,已经被玩腻了。SEVENBUS推出了“一杯柚莓了”,张智霖给袁咏仪点的“紫薯芋泥”(只属于你),好利来推出“遇见‘莓’好”草莓熊系列蛋糕,奈雪更是每天更新美团头像,有“摆烂桃”、“少来这桃”、“桃子一家人”等。
会玩的茶饮品牌自然也不会“放过”柿子这个陈年老梗了。
“柿柿”如意、好“柿”发生、喜“柿”连连、心想“柿”成、好“柿”成霜、“柿”不可挡……一语双关,产品原料口味一目了然,消费者立马get。
更有“你没柿吧”,“无柿发生”等犀利吐槽产品接连问世,和当代压力山大的打工人产生了强烈共鸣,简直就是嘴替没错了。
中国是世界柿子产量第一的国家,柿子作为原料,有着品种丰富、成本低的优势。
中国柿子品种繁多,有临潼火晶柿子、房山磨盘柿、桂林恭城月柿、仰韶牛心柿、富平尖柿、曹州镜面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柿子种植,各有特点。
广茂的种植区域决定了柿子相对较低的成本。
据咖门报道,北屿茶事的柿子批发价3元/500g,单杯至少使用150g柿子果肉,算上损耗,单杯成本在0.5元。如果根据淘宝上柿子的价格看成本,火晶柿的价格为6元/500g,按照60%的出肉率算,去皮后成本2元/100g。门店批量采购价格更有优势,单杯成本也不到2元一杯。
较低的成本、丰富的品类选择使柿子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咱就是说,相对动辄几十块钱一斤的车厘子、杨梅,谁能不爱物美价廉的柿子呢?
独立消费分析师刘戈认为,柿子能被更广阔的市场pick,更像是一次口味上的“国潮”效应。
首先,“季节限定”是食品、餐饮行业非常珍贵的卖点,特别在农业发展、物流进步、水果口味无限内卷的当下,一直不被注意的传统水果柿子,反而因其口感的季节限定感而显得十分新颖且稀缺。
不仅如此,随着柿子品种改良和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有关柿子的饮食禁忌已经被更加安全、便利、好吃的柿子破除,特别是现制的柿子产品,让在意“吃相”的都市年轻人,可以“优雅”地享用柿子。
总结
或许就像瑞幸捧红了椰子,奈雪推广了油柑,自带“喜”气的喜茶也是今年柿子成为网红的主要推手。不过,相比往年深秋都被人们念叨的桂花、栗子,柿子能否成为每年“秋季限定”中的固定嘉宾还是未知数。
比如在供应链端,如何解决产品的季节性供应和运输存储难题。柿子作为季节性水果,市场供应主要集中在9-11月份,其他季节往往难觅其踪迹。如果没有办法形成稳定长期的供应链体系,只能做应季的引流款,肯定没办法成为像椰子和芒果这样的超级爆款。此外,柿子非常柔软,在运输存储过程中非常容易破损,不仅带来了成本压力,同样也不利于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面对一款有机会,且尚未充分开发的新赛道,如何做好柿子产品的创新研发,挖掘潜在的爆款机会,值得当下的新茶饮品牌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