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唐僧、王阳明穿越至现代,如何搞定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年全球风险调查中,89%受访者持悲观态度,认为世界的短期前景将“动荡、支离破碎,或者越来越灾难化。”报告的一个定向统计显示,未来2年的全球五大威胁中,“社会凝聚力、生计危机、心理健康恶化”占了三席。
环境、生计、心态...如同三座需要跨越的火焰山,每个人都得直面考验,寻找抬头寻路的智慧,拔脚前行的勇气;也如同三个突然闯进的心贼,盗取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对当下的定力,让心室空留一片狼藉...
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样的漫漫诡路,同样的心之试炼,遥远的历史时空也有回响。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玄奘大师直面严酷的生存变数,怀着“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定力,完成了伟业;也是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开启明心见性、知行合一的全新人生,治世济民,传习圣人之道。
他们的言行与信念,能帮助当下的我们,拨开焦虑迷雾,寻求内在安定。
近期,《新象财经》河畔对话栏目,邀请现代人曲向东(玄奘精神的践行者、传播者)和王明夫(王阳明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基于古人智慧的今人应用,为我们的内外交困提供破解之法。
《跨越内卷,一起向未来》
曲向东:建立属于你的人生“量尺”
玄奘的事迹背后,有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支撑。为他剃度的人曾问:为什么出家?那时他只有十几岁,却说出了“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八个字。
白话翻译就是:长远来看,我希望完整继承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近而言,我希望能让佛教发扬光大,让身边人受到佛法的普照。
有了这种信念,他便可一生坚持做一件事,而人的一生,若能用一两件事去概括下来,往往意味着这一生极富价值;玄奘的上半生是“取经”,下半生则是“译经”。
他把两件事做得十分透彻,没有人能超越他取经和译经的数量,达到了千古一人的程度:越简单才会越丰富,这跟武则天的无字碑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很多人推崇玄奘精神,他是理性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体现了永不抛弃的精神内核,激励了许多人。
使命、愿景、价值观,我们都在提它,但是不是深入骨髓的去执行了?任何事只有你付诸行动后,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道,否则你只是听到。
在玄奘的认知中,凡是有助于我取经的事,就去坚定执行,无助于我取经的事,我就可以不考虑。比如取经路上,玄奘巧妙化解弟子石磐陀对自己的杀心、拒绝了高昌国的执意挽留,以及回国后拒绝出任宰相,一心译经...他的智慧和坚定,都源于自己最初立下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来源:pixabay.com
几年前,我为寻找关于玄奘的一些历史遗迹,去了日本奈良的药师寺,去造访寺里的玄奘院。我发现门口的匾上写着“不东”两个字,什么意思呢?
玄奘面对取经路上“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几将殒绝”的绝境,面对追杀、背弃、迷路、生死...不仅没有退缩,反而立下誓言“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就这样心无所惧一往无前,最终实现了伟业。
所以说,当一个人明确了使命、愿景、价值观,就会产生超越自己的力量,面对困境就能做好选择。
近两年你会发现,动荡和变化才是世界的本质常态。为何很多人现在变得焦虑不安,可能是他觉得自己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许多事超出了预期,这种感觉就像乌卡时代降临了,我们正处在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世界里。
但回到玄奘或王阳明身上,他们的时代难道连续几十年没有灾难和动荡吗,经济也一直向好吗,答案自然不是。玄奘的童年正逢隋末唐初最动荡的时期,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也充满了不安定。
他们两人能够成为后世楷模,是因为身上的那种定力。往大了说叫使命、愿景、价值观,说小点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目标,以及由此衍生的面对现实时的衡量标准,就像拥有了一把量尺,通过它你会避开很多诱惑和困扰。如果它不够清晰有力,遇到任何事你都会纠结。
王明夫:正视内卷的时代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王阳明和玄奘身上都有一种定力,都是坚定践行使命、愿景、价值观的人。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的生活遇到了阻碍,抛开表象来说,是因为没有建立牢固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的,包括土匪的肆虐、宁王的叛乱,但他却做到了平乱济民,在教育和军事上均有巨大成就。当我们感到艰难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王阳明,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再难能难得过王阳明吗?跟他经受的坎坷与困难比,我们遇到的问题都不在话下。
来源:pixabay.com
同样的,当你处在顺境中,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也可以想象一下王阳明或玄奘。在他们的成就、意志、内心力量面前,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脱离一时的志满意得,继续精进向前。
所以无论顺与不顺,王阳明都是我们内心力量的源泉。
回到我们感同身受的地方。很多人说这个世界越来越内卷,机会越来越少。内卷的确让对外扩展的机会变少,但你可以向内增长存量,回到内心寻找力量,变得强大且有尊严。
有句话说得好:有机会就抓机会,有事做就做事,没事就读书。内卷时代机会变少,但不必原地焦虑,产生无谓的负能量,至少你可以通过阅读强壮自己的“存量”。
曲向东:安在当下,做好“小事”
很多时候我们会过于“放大”古代的圣贤,认为圣贤是圣贤,与普通众生没关系,他们的智慧可能帮不到自己。但无论学玄奘还是王阳明,本质上不在于事情大小,而是找到做某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哪怕每天坚持给小孩做一份早餐、准时送他去上学、放学后第一个去接他等等,如果你能安排的井井有条,如同修行一样去落实,同样会感到快乐和自足,不见得非要通过宏伟的事业去实现价值。只要你能全心全意安在当下,做好手头那件事。
我曾给过自己一个评价:一个没有昨天和明天的人。昨天的事我很快忘掉了,明天的事我也不去琢磨,我只关注此刻在做的这件事。
那时我认为,自己记性不好或者不善预备,但后来发现,这恰恰是最大的一个优点:做任何事你都能拥有120%的能量,因为你足够专注。
我们常说日本这些年经济发展慢,但日本经济的精致程度很高。比如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可以几十年来专注寿司,然后做到米其林四星。如果他一味思考向外扩张、攻城略地,无法坚持向内求、精益求精,也许就达不到这一成就。
来源:unsplash.com
小野二郎追求的是伟大的商业模式吗?是巨额的财富吗?不是。我认为,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定,也就是将全部的精气神投入到一件事中。相比于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他同样值得敬仰。我们也需要找到这件事,安住自己。
换句话说,无论王阳明还是玄奘,即便他们生活在当代,他们仍知道自己追逐什么、要实现什么,在一个非常清晰通透的情况下,坚持做好某件事。
王明夫:三个灵魂设问
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的转换期,感到不适是正常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欣欣向荣,我们习惯了高速增长、万马奔腾的态势,但内卷时代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没有太多机会让我们追求更好更强了,同时还要放慢速度。
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对时代的判断,仍停留在过去的节奏和标准里。这种反差感和认知固守,造成了焦虑与不安。但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乌卡时代还是扑面而来,我们能做的只有面对现实,争取最有利条件,寻找自己内在的力量。
时代节奏的转换,让我想起王阳明被贬去龙场的时期。他从锦衣卫看守的大牢里被发配到贵州,这个地方道路艰险、语言不通、民智未开,王阳明的仆人也陆续病倒,他要承担很多日常杂务,整体生活境况恶劣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当时王阳明只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何活下去,第二如何活的有意义。
以他当时三十出头的年纪,还没有足够的智慧求索答案,他在困扰与迷茫中只好开始第三重思考:如果圣人遇到这种恶劣境况,他会怎么想、怎么做?——通过这几个问题,他终于走上开悟之路,最终找到了活下去的办法和人生的意义。
所以,面对失业、房贷断供、炒股亏钱等现实问题,你首先要问怎么活下去?
不可能光靠焦虑和无谓的假想,需要真正去做事情。第二问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肯定不仅仅为活着,而是找到背后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一个没有使命和价值观的人,往往很难找到。
最后一问,如果圣人面对此境地,他会如何思量与行动?这三个问题,可以每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自我设问,它可以解决当下的焦虑,明确未来的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