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是什么意思?民宿里藏着的金山,如何挖掘?

   民宿是什么意思?当大多数娱乐休闲方式受到限制和取缔,以民宿作为重要载体的文旅产业,走上了一条复苏之路。它成为都市人群的焦虑缓释剂,满足了整个家庭的出游、露营需求,同时还迎合着旅游消费的新风向:从单纯的看风景到长达数日的沉浸居住体验。

  权威数据显示,2021年民宿企业数量再次爆发,同比增长7000多家;宁夏、新疆、青海、吉林、甘肃位列全国民宿增长的TOP5地区,同比增长175%、144%、128%、121%、120%,数据侧面反馈出创业端的活力和量级。

  旅游旺季的复苏程度上,2021年民宿预订量在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分别同比增长350%、130%、90%;其中,本地游和城郊游的消费占比最多。

  这意味着,民宿正在摆脱“跨省游”依赖,需求切口正在泛化,本地城乡之间可以达成更高频的消费流动,这将为新品牌的抬头提供良机,也为近郊文旅玩法的主题创新,留出更多想象空间。

  从产业的正外部性来看,民宿产业进一步拉动乡村经济发展,成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样本——在市场化手法和产业意识下,将农民视为主体,协同多方共创,为乡村发展输入新动能,提高乡村经济的附加值,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巨大的发展势能下,民宿项目不再单纯聚焦观光旅游、乡村微度假、都市休闲,而是迈入“品质休闲消费+个性化文化主题”的新阶段,逐渐出现农业+、艺术+、体育+的新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蜕变离不开作为消费主力的中产阶层的崛起。

  麦肯锡发布报告预测,到2022年,76%的中国城市家庭将达到中产收入水平;《中产阶层旅游》一书提及的需求分层理论中,中产人群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需求之上,更注重体验经济下的内容主题、个性化IP、审美、社交,以及定制服务等高级需求。

  正如山里寒舍品牌创始人殷文欢在接受《新象财经》河畔对话专访时所言:“过去20年间,产业完成了从农家乐、民宿到文旅综合体的演化。

  除了观赏风景、品尝特色美食、感受原生态场景,更需要内容主题、文化底蕴的加持与牵引,亲子、商务、老年人、康养、文化等泛化服务,构成了沉浸体验的基础,让游客从一日游到多日游。”

  途家及斯维登集团联合创始人罗军,日前在《新象财经》的直播连线中表示:“乡村振兴不能单纯依靠民宿发展,更要结合其他产业共同创新、发展。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越长,产生消费的机会才更多,从住进来到住下来,将是乡村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

  随着民宿进入回升期,一些问题也被摆上案头。民宿之兴能代表整个旅游业的复苏吗?在后疫情时代,创业者要从哪些角度,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面对这个日趋拥挤的赛道,项目方要如何基于创新,完成突围?如何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理解乡村民宿的本质?

民宿创新趋势与集群态势

  民宿回暖背后,是整体旅游市场消费结构、产品结构的转型。权威数据显示,2021年五一节期间,国内出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103%,营收恢复至77%,数据表现十分可观,但旅游市场的各个细分赛道,却是各有衰盛。

  发生逆势增长的赛道,主要包括东部城市圈、中西部的近郊微度假、主题度假、都市休闲,它们推出了露天营地、文化休闲等兼具个性和创新的服务;显露疲态的赛道,大多是远郊传统景区、大型星级酒店、旅行社服务。产业两极化发展,揭示了乡村民宿新气象的到来。

  殷文欢在专访中给出自己的市场洞察:“疫情给都市人群带来某种提醒,是否要在人口密度低、生态品质高的乡村,拥有自己的第二居所,开始一种“4+3”的生活方式(4天城里,3天乡村)。”他发现了从城市回归乡村的那条“黄金之路”,而在具体的掘金思路上,他更侧重整合与联创。

  “我们打造的是乡村旅游综合体,体现为一种平台模式。有些事自己动手做,有些不擅长的事,交给外部团队,形成分润合作。我们能够集合各方的优势,互补互利,让游玩体验变得更加丰富。”

 民宿是什么意思?民宿里藏着的金山,如何挖掘?(图1)

山里寒舍(来源:寒舍文旅)

  罗军也在《新象财经》直播连线中表示:“单一的民宿将越来越缺少生存能力,抱团发展,打造民宿集群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民宿集群从地理位置上所处同一片区,片区内资源可以互相支持,同时引入外部资源提升运营力。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获得全方位体验,还可以让区域内的各民宿业态获得相互支撑,有利于培育、传播品牌,并获得政府方面的支持帮助。”

  从之前的单兵作战到如今的集群发展,将让资源的价值最大化释放,进而促进地区民宿体验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也将更好的发挥乡村民宿的附加价值,赋能乡村振兴。

链接更多乡村附加值

  乡村民宿具有较强的资源融合能力,有效拉动文旅消费的同时,更能链接周边的独特人文、独特文化、独特景观,产生更多的融合创新产品,比如民宿+教育、民宿+养生、民宿+艺术,进而有效赋能乡村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备受热议的山东“100+红色旅游”路线,就沿途带动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的变现,带来了可观的流量和销售机会,让曾经联结较弱的各方利益体,找到了共同的价值枢纽。

  在《新象财经》的专访中,殷文欢以“多慢·桃花坞”为例进行分析:“做民宿的同时,我们还能植入婚庆、生日Party,甚至宠物酒店,可以将本地的鲜桃特产加工成果酱、饮料、罐头等产品,最终以桃花坞为基点,带动更大区域的产业发展。”

 民宿是什么意思?民宿里藏着的金山,如何挖掘?(图2)

多慢·桃花坞全景图(来源:寒舍文旅)

  改造偏僻的乡村,让其重新焕发活力与价值,也是殷文欢当初最重要的创业切入点。“我们发现了资源、禀赋都很好的空心村,如果没有产业植入,这些村落要么会合并,要么会逐渐消失。我认为,这些村子远离城市的喧嚣,很适合休闲度假。”

  “将空心村改造成乡村生态酒店群后,形成了四方受益的态势:老百姓有收入、项目方有营收、游客发掘到新天地,最后还带动了地方经济活力。

  在这里,农副产品有了全新的销路,闲置荒废的屋子如今变成乡民的金屋,我们还通过村民入股、提供保底收入的方式,鼓励村民返乡就业。我认为这种多方受益的项目,更容易推动和复制。”

  罗军认为:“乡村民宿的本质是分享经济逻辑,比如独具本地手法的特色菜、当地的文化,以及原生态的乡村度假体验,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正宗的。

此外,分享逻辑也体现在商业模式上,曾经我们通过包租房子、重新整合来赚取服务差价,如今我们与业主签订分成合同,这会进一步促进服务和产品的创新。”

民宿营商环境在持续向好

  创新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持续推动,如今民宿已告别野蛮生长阶段。

  据统计,2021年约有21个国家机关发文或联合发文鼓励民宿发展,具有标志意义的《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里面提出,要鼓励各地区适当放宽旅游民宿市场准入,推进实施旅游民宿行业标准等举措;《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将民宿引领到崭新的标准发展阶段,通过设立等级划分制度,帮助民宿进一步优化发展,让市场更为健康有序。

  罗军认为:“民宿发展要抓住共性,鼓励个性。标准化可以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而个性化可以让旅客感受每家民宿不同的文化情怀和文化主题。”

  产业的大步向前,离不开专业人力资源的支撑。2021年,面对行业人才匮乏的发展瓶颈,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合力推动下,“民宿管理与运营”正式被纳入高职专业体系,未来的民宿行业将出现新的中坚力量。学科的成立代表着民宿科研成果的积累,据统计,2021年民宿领域的论文发表量达到2483篇,创下了最新记录,这些智慧成果将为民宿产业创新迭代提供有力辅助。

  不过,当从创业的逻辑看待民宿,即便这个产业受到政策加持、迎来市场回暖,消费偏好的升级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切入赛道的机会,但其仍然属于典型的重资产创业。对于有意进场的创业者来说,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基本认知?

合作至上+填补淡季空白

  根据《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0-2021)》针对民宿投资回报的调研显示,近60%的民宿投资超过200万元,其主要体现在房源、建设、装修等静态成本,以及后续运营的动态成本;民宿创业的回报周期也较长,平均需要8~10年时间才能回本,在一些案例调研中,最初2~3年的运营效果十分关键,但也不乏很多的网红民宿,由于缺乏长期运营规划,火爆一时后便告以失败。

 民宿是什么意思?民宿里藏着的金山,如何挖掘?(图3)

民宿建设总投资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0-2021)

  罗军在《新象财经》的直播连线中,明确指出民宿发展的关键瓶颈:“作为一种典型的非标住宿业态,特色度假民宿通常无法持续获得稳定的流量,旺季很旺、淡季很淡,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如何面对这一兼具潜力和重资产运营的赛道?如何填补淡季的营收空白?殷文欢从山里寒舍的成功运作经验中,分享了两个关键点。

  “民宿有很强的淡旺季属性,一年几乎有200天没有客流量,普遍都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我们拿出的方案是,将产品植入到金融机构,为高净值用户带来某种权益奖励,与一些企业的后勤部门合作,找到有钱有闲的活力老人群体,以优惠价格促进他们周一到周五来消费,依此完成最大化的项目营收。”

  “面对民宿项目重资产、长周期的特点,创业者不要轻易贷款,最好能联合几个伙伴共同创业,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心理,否则在项目实施、运营中容易偏离航向,要做好长期项目运营的准备。”殷文欢如此说道。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